安徽省企业文化网
新闻热线:0551-63366138 19355918808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安徽合肥市优化创新生态 进军“创新之都”

 

安徽合肥市优化创新生态 进军“创新之都”(图)

 

时间:2016-11-28 04:38:00

  图为正在装配的江淮新能源乘用车。 (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杨竹摄

  万亿元级的“大蛋糕”,是为有创意的头脑准备的。

  在江淮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研发团队正在与相关领域专家携手合作,共同研究将电动汽车锂电池电解液由液态变为固态并顺利实现装车,使电动汽车的电池续航里程更长、充电效率更高、安全性更有保障,进而在新能源汽车这一正在成长中的万亿元级大市场中抢占先机。

  液态变固态能抢占大市场,液态变成气态,也能拥抱更加丰厚的产业成长机会。在合肥巢湖经开区,中科合肥微小型燃气轮机公司的专家们将航空煤油汽化后,驱动燃气轮机以每分钟6万转的速度输出100千瓦的功率,可以驱动直升机负载600公斤货物以200公里时速飞行,驶入2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到2030年,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之都。 ”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冰说。

  “我们提倡‘带土移植’,让技术精英带着核心技术扎根企业,这能够让技术成长为产业的参天大树,最终还可以回报‘苗圃’”

  ——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衔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坐在我们这个指挥大厅里,就能听到几十公里外地下管网漏水时的水滴声。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助理梁光华说,供水管网渗漏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更会冲刷地基,导致地面沉陷,直接威胁市民的生命安全。通过将一种智能监测球植入供水管网中,该院的监测指挥中心就能随着智能球在水管中的来回流动,及时、准确地检测出每一处管网渗漏点。

  水环境安全监测与污染预警溯源,也是该院的重要技术成果。 “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不同,每个企业排污的污染都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查出排放污水的企业。 ”梁光华说。

  合肥经开区管委会科技局邹春森处长介绍,这些技术专利正在上升为城市公共安全监测与治理的标准和方案,最终将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省第十次党代会在部署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强调:“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衔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

  这正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致力探索的模式和路径。位于合肥经开区南艳湖畔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是省政府与清华大学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旨在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构建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完善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基地。

  “我们提倡‘带土移植’,让技术精英带着核心技术扎根企业,不仅能让技术成长为产业的参天大树,最终还可以回报‘苗圃’,增强研究院所实力,形成良性循环。 ”梁光华说。

  “我们的目标是在3年至5年内,从该院孵化出30家至50家企业,把公共安全产业打造成百亿元级甚至千亿元级的大产业。”邹春森介绍,目前,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已经与合肥市联合组建企业化的成果转化平台,一些技术成果已经成立项目部,进行产业化前期运作,进入成果转化的加速阶段。

  目前,合肥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1%,“到2020年将提高到3.5%,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韩冰说。畅通通道,完善“研发—中试—产业化”创新链条,合肥市积极探索委托研发、共建实体、科研院所转制、建立技术中心等模式。今年前10月,该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3亿元,同比增长57.2%。

  向下延伸通道,向上激活源头,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成果进行转化,进而建设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为此,合肥市正在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构建“中科(院)系、高校系、(科研)院所系、企业系”四大创新主体竞相发力的格局,努力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

  “我们拥有开发50万行代码的控制软件能力,掌控着电动汽车的‘大脑’”

  ——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中小企业和创新集群,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

      “电动汽车的锂电池和手机电池一样会衰减。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种‘慢速总压限功率’策略,通过在电动汽车控制系统设置相关程序,达到对电池的均衡化使用,保证电动汽车在10年左右时间内,每充一次电都能行驶同样的里程。 ”江淮汽车技术中心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王方龙部长说,这种成熟的产品开发策略,正是基于该公司系统掌握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电机和电动控制等核心技术。

  以电控技术为例,该公司不仅自主开发了控制器硬件,还能开发50万行代码的控制软件,完全掌控了电动汽车的“大脑”。目前该公司的电动汽车研发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中小企业和创新集群,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合肥市明确提出,坚持追赶与引领并举,选择一些重点领域攻坚突破,由“跟跑”“并跑”变为“抢跑”“领跑”。

  中科合肥微小型燃气轮机公司就正处在这种“加速跑”的关键阶段。“我们提供的是强劲的动力平台,可以加载不同应用,实现广泛应用。 ”在0.1MW燃气轮机试验台的操控室内,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永军说,公司将在2017年内完成3个型号样机的整机工程样机性能考核试验及其在5个领域的应用示范,实现小批量生产,填补国内空白。

  “对于燃气轮机这样的具有技术先进性的项目,我们更加注重放大它的引领、示范和带动效应,带动关联技术和相关产业的集聚,形成更加完整的创新集群和产业链条。”合肥巢湖经开区管委会产业办主任张维铸介绍,在着力推进微小型燃气轮机项目产业化的同时,该区又与国内顶尖研究团队合作,共同推进中型、重型燃气机研发与核心部件生产项目,共同拓展在能源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技术的先进性,是产业创新引领性的原动力。目前合肥正在启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谋划实施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离子医学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智慧能源集成创新中心、大基因中心等7大国家工程平台,加速催生一批颠覆性和变革性技术,奋力抢占一批领跑性、未来性产业的制高点。

  推进产学研用融合,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才能有效孕育和催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加快建设中科大先研院等新型重大协同创新平台的同时,合肥市陆续与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研究院所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持续不断为推进引领性技术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把大的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先行构建起来,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所在”

  ——着力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

  “新药研发制造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领域,我们已经收购了4种抗体药药号,即将进入批量生产。”安徽未名生物经济集团总经理曹文波说,新药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之所以向该公司转移研发成果,原因就在于看中了其已经构建起的新药生产体系。

  在合肥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内,该公司正在建设占地386亩的大规模抗体药生产基地,拥有同时符合我国和美国、欧盟三方GMP标准的生产线、中试线、细胞制备中心,可开展多品种生物药的生产,目前一期40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已经完工,即将投产。

  “新药研发团队都希望自己研发的新药能尽快投产。 ”曹文波说,在外地,可能要花5年时间才能投产一种抗体新药,但在合肥,由于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产体系,2年左右时间新药就可以投放市场。 “把大的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先行构建起来,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所在,就能够不断聚集国内外优质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形成独特的创新生态圈。 ”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着力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

  日渐成熟的产业体系,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合肥巢湖经开区明确提出,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将努力实现吸引100位顶尖人才、孵化1000个先进项目、集聚一万亿产业投资资金的“百千万工程”目标,打造国际化的“双创”中心。

  网络化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的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是“创新生态”离不开的阳光雨露。目前,合肥市已经建成33家创新孵化器,在孵企业1700多家。今年该市预算安排财政资金超过24亿元用来扶持“双创”行动和创新型产业发展。 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正从各类孵化器中化蛹成蝶、振翅高飞,今年以来该市就新增了130家高新技术企业。日臻优良的创新生态,让合肥在向全球知名“创新之都”的进军之路上,迈开了铿锵有力的奋进步伐。

  ·记者手记·

  让“大开脑洞”者大展手脚

  “九通一平”,已经成为各地建设产业园区、吸引项目入驻的“标配”。但是,安徽未名生物经济集团总经理曹文波的一席话却发人深省:“当初我们应邀到半汤考察,眼前一亮的是,没有搞成‘九通一平’,好山好水还在。否则,我们也不会在这里落户。 ”

  “好山好水”胜过“九通一平”。作为全省创新发展的高地,合肥不但注重为企业入驻打造“标配”的软硬件设施,更加注重把握创新型企业的独特性需求,营造更加“适配”的环境,让“大开脑洞”者更有大展手脚的空间。这为全省各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让不同个性的创新主体共舞起来,才能实现创新驱动的引领发展。合肥市近年来在创新型产业上有突破有发展,正得益于打活了“协同创新”这张牌:与中科院、国内各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广交友、善结盟”,让一批新兴技术和产业迅速落户,快速成长。创新与开放往往形同“手足”,只有在思想深处强化开放意识,主动把握一切因势而谋、借力突破的机会,才能广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产业。保留好山好水,“不筑巢”而引得“金凤凰”来,体现的是真正的按经济规律办事。尊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把握各类创新主体的独特需求,针对性地构建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支撑体系,营造让各类“创客”乐意栖居、乐得其所的“创新生态”,才能真正让“创新引擎”更加强劲地运转起来。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