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企业文化网
新闻热线:0551-63366138 19355918808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桐城六尺巷再登中纪委网站

桐城六尺巷再登中纪委网站 专家称是独特的精神财富

 

时间:2016-04-06 10:09:39

  安徽桐城六尺巷再次登上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昨日,该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推出第三十九篇,详细介绍了张英张廷玉父子的故事,称赞他们“六尺巷礼让为先,笃素堂廉俭传家。”

  六尺巷屡受关注

  2014年11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首次介绍了这条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

  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

  在猴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薇一曲《六尺巷》激荡着人们的心房。不久之后,《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文章《礼让之中见境界》,认为“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为人们所传颂,主要在于它传递了中华民族礼让宽容的美德。文章说,“时下,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能不能妥善解决,就看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出于公心,让利于民。我们讲“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体现到具体工作上,就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以群众利益为重,处处与群众商量办事。”

  2016年4月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再次介绍了六尺巷的故事,深入解读了张氏家规。

  国与家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为何开设“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作出如上解读,而第三十九篇又将目光对准张英张廷玉父子。

  频频受到中纪委关注的桐城张氏,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专栏文章用一段话进行了概括:“安徽桐城张氏,父子宰相,修己正人,为世所重。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就了一段六尺巷的佳话,张廷玉为官以“廉”为第一要事,立身唯谨,亦有“父子让探花”的美谈。张英张廷玉父子集一生为人处世、官场仕途的经历体会,先后撰《聪训斋语》《澄怀园语》二书,教育子孙读书立品、廉俭礼让,流传后世,历久弥新。”综合报道

  张氏家族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学圃,晚年更号圃翁,清代名臣,安徽桐城人。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历任侍郎、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历任文渊阁、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及户部、吏部尚书。入仕为官长达50年,“历得三朝,遭逢极盛”,卒后谥文和。

  桐城张氏名宦迭出。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清代不设宰相,但张英、张廷玉都担任过大学士之职,张廷玉还出任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其优良家风还绵泽后世,先后出现“三世得谥”(张英,谥文端;张廷玉,谥文和;张若渟,张廷玉第七子,谥勤恪)、“六代翰林”(张英;张廷玉;张若霭,张廷玉长子;张曾敞,张廷玉之孙;张元宰,张廷玉之曾孙;张聪贤,张英六代孙)等人文盛况,有“门族清华,世代簪缨”之誉。

  家训摘编

  1、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摘自张英《聪训斋语》

  【译文】

  认真读书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谨守田产的人不会受到饥饿的威胁,积德行善的人不会倾覆倒下,慎重选择交友对象的人不会一败涂地。

  2、凡人看得天下事太容易,由于未曾经历也。待人好为责备之论,由于身在局外也。“恕”之一字,圣贤从天性中来;中人以上者,则阅历而后得之。

  ——摘自张廷玉《澄怀园语》

  【译文】

  凡是把一切事情看得太简单的人,是因为他阅历太浅。对别人喜欢责备的人,是因为自己没有处在事物之中。“恕”这个字是有德行人自然表现出来的;中等资质以上的人,经历后才能认识到。

  专家观点

  张英、张廷玉总结祖父辈立身立言、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参以切身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训子戒律,为张氏子孙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导向作用,成为张氏子孙代代相传的法宝。

  ——安大历史系教授江小角

  《聪训斋语》是张英教育其子孙如何修身齐家的代表作,张英一生饱读诗书,心境异常澄澈。四十六七岁以后,特别讲求安心之法,常使心地保持宽绰洁净。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王彦民

  张英晚年居乡时,他从不以“宰相”自居,仅以一位山间老人身份与百姓交往。遇到担柴人,便退立道旁,主动让路。而有关他“六尺巷”的让墙故事,则最为世人称道。

  ——桐城市博物馆原馆长、张英后人张泽国

  《聪训斋语》、《澄怀园语》这两部家训是张英、张廷玉父子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也是留给我们今天的一笔宝贵遗产。它们和六尺巷故事一道,彰显着独特的精神魅力,闪耀着道德之光。

  ——桐城市政府办副主任方宁胜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