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上网”走出“安徽范”
7月24日,全国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合肥召开。在“互联网+”时代正加速向我们走来的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如何顺应时代、主动作为,增强“互联网+”意识、做好“互联网+”文章,如何科学高效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7月24日中安在线)
据悉,近些年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出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安徽现象”:比如说被人们乐于称道的“安徽好人”,不仅数量居全国之最,而且分布范围很广,“好人盆景”汇成为“好人风景”。再比如文明创建,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会上,安徽获得大面积丰收,4座城市、48个村镇、76个单位荣膺全国文明称号。在网络文明建设方面,安徽网络媒体也走在了全国同行前列,自2008年“中国好人榜”设立以来,全省共有905人上榜,总数居全国各省份第一;2010年,是他们率先推出《文明办网自律公约》;2013年,是他们率先唱响《文明上网“四字歌”》……
道德感人皆有之,但是爱人如己等人类社会不能缺少的道德规范却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知晓,安徽文明上网“四字歌”也是如此。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人都上网,上网成网民,网民有优劣,优劣何以分?”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世界,但由于网民个人思想动机、内心信念和作用发挥不同,事实上也就存在不同的价值观、荣辱观和利益观。
因此,广大网民上网仅仅依靠一些法律条文去自我约束,甚至依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不一定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关键在于舆论的正确引导。说得通俗点,那就是,谁主动掌握网络话语权,谁便会赢得引导的主动权。如今,我们一方面对网络上的“话语权”向“平民层”的“急速扩大”而欢欣鼓舞;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天生匿名性、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也就决定了它必然不会是一片净土。所以,广大网民不仅需要提倡引导舆论话语权,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还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身体力行。因为如何把握好话语权的“度”以及方式的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积极构建、倡导网络道德,建立网络文明秩序。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网络上的道德约束要比现实社会弱得多。网络自我约束力降低,往往会导致网络道德失范。所以,安徽省“文明上网四字歌”的构建,再次成为网民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把网民素质比作网络文明的“软件”的话,那么,文明上网“四字歌”则是网民上网的“硬件”,也可以说,是网络道德建设的主战场。因此,网络媒体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像安徽网宣办、文明办那样,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建“绿色网站”、唤醒和培养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正成为网络业界的自觉实践。
知行合一就是坚决反对说一套,做一套。作为一个普通网民,首先要明辨是非,明礼诚信,哪些可以在网络等重要媒体上讲,哪些可以在私密场合下说,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负面消息或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会给经济社会与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负起负不这个法律责任?所以说,诚实和言行如一,是网络传递“正能量”的根基,也是每个网民理性表达,自律至上的基本要求。
总之,树立文明上网,坚守“七条底线”,就以“全国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为契机,从自身开始,就从现在开始,就从自觉实践网络道德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开始,守护网络、守望文明,在虚拟空间上种下一颗颗文明的种子,赶走网络“雾霾”,传递时代正能量,让网络文明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朱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