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需要“工匠” 更需“匠心”!
6月26日上午,江汽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东生受邀参加安徽电视台《经济大讲堂》节目,畅谈“工匠”精神,强调“匠心”的重要性,并分享江淮汽车在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
在节目中,王东生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所长李国强、德国专家雅德华一起畅谈“工匠”精神。王东生表示,“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基础性精神,江淮汽车把它叫做“制造精神”,就是一种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企业从制造走向品牌的基础性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的工作方式在不断的进步和变化,但“匠心”要永远存在。这个“匠心”就是对工作的负责,对产品极致的追求。它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态度,是一种追求创造的态度,是一种追求学习的态度。
▌“工匠”培养需注重全方位待遇
当谈到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薪资待遇时,王东生说,江淮汽车在2003年就着手设计员工成长路径。其中,技术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职级上可以不断提升,最终成长为高级技师、技能大师,并通过相对应的薪资体系,在经济待遇上得到体现。
王东生还强调,经济待遇只是基本保证,对于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江淮汽车给予极高的重视。首先是政治待遇,政治待遇是一种荣耀,是让技术员工愿意长期从事相关岗位的契点。江淮汽车重要的会议、活动,都会邀请高级技师参与,让他们产生一种荣耀感;其次是社会待遇。比如为技能大师划定专用停车位、每年提供定期疗养、参加行业内的交流活动等,这些都是社会待遇的体现。江淮汽车认为,只有综合性地提升各方面的待遇,才可以不断营造良好氛围,铸造出员工对“制造精神”的关注与支持。
▌企业与职业教育要无缝对接
当今,中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何适应时代的召唤,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灵魂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王东生结合江淮汽车的实际情况表达了观点。他指出,江淮汽车有两所院校,两块牌子,一块是隶属于省教育厅的安徽省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一块是隶属于省人社厅的安徽省汽车技师学院,共同培养江淮汽车未来的技能型人才。根据企业岗位人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变招工为招生,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实现人才定制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已提前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中,为进入企业做好了充足准备。
王东生强调,中国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做到职业教育和企业的紧密联合,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入合作。同时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鼓励两者的紧密结合。
▌创新就是持续的改善
在访谈互动环节,就观众提出的“如何理解创新”。王东生指出,江淮汽车有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如何把事情做的更好,我们要求任何岗位上的员工每天都思考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叫做改善过程,也可以叫持续改善过程。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持续的改善,小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很多企业都是因为这种坚持,持续的小进步,最后成就了大的跨越。正如美国华盛顿邮报专门去采访江淮汽车在巴西销售火爆的原因后,得出一个结论:江淮汽车正在改变中国产品的形象。表达的观点就是:过去大家认为所谓的粗制滥造、产品低劣的形象,其实在我们中国品牌持续的进步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到了某个时期点上,已经产生了大跨越。
王东生最后说,对于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需要国家、社会层面的关注,更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许一个小小的改变,不能马上对社会、环境造成大的影响,但只要坚持,这些小的改变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