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企业文化网
新闻热线:0551-63366138 19355918808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安徽在中国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安徽在中国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时间:2016-02-04 09:53:04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国城市的起源、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安徽地区在中国城市起源及形成期具有重要地位

  繁昌人字洞、和县猿人化石、巢县智人化石及淮北、皖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分布,表明人类在安徽地区的繁衍生存已经相延甚久。大规模聚落的出现,是城市从孕育到形成的重要特征。众多考古发现证明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安徽已经形成了一批史前城市。

  固镇垓下、蒙城尉迟寺、蚌埠双墩是淮北地区史前城市的代表。垓下城址是我国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史前城址发现之后,在淮河流域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填补了安徽无史前城址的空白。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布局说明当时该聚落经过较严密的规划;双墩遗址是淮河流域独特的文化类型。江淮地区的史前古城以潜山薛家岗、含山凌家滩、怀宁孙家城为代表。以薛家岗遗址为中心,周边半径约5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30多处同类型遗址,形成一个从属关系明确的聚落群。孙家城遗址是与良渚城址齐名的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凌家滩遗址出土各种精美玉器,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由此推论远古时期的凌家滩很可能已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城市重要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此时期安徽地区城市发展较快,城市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有研究者对20世纪以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城市遗址进行了统计,已经考古发掘有明确结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有420处,其中安徽有28座(仅次于河南135座、河北86座、山东43座、山西30座),属中国城市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安徽地区在中国城市文明的融合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

  兼容并蓄是中国城市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各省区中,同时具备南方、北方特点的唯有安徽。安徽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文化起源上兼具南北方特点。因为多种文化交汇区的独特区位,使安徽在中国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连贯东西、融汇南北的突出作用。

  安徽境内原始文化即表现出较强的兼容性,尤以淮河流域文化显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原始文化交流渐趋频繁。特别是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之一。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等在这一地区交流、融合、升华,形成了新的文化因素,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安徽文化。

  安徽古代水陆运输在我国交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促进地区间交流及城市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沟通江、淮、河、济的运河网,密切了安徽与中原地区及南方长江流域地区的联系。隋唐大运河的修建,使安徽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出来。秦汉以来历朝历代修建驿道,使安徽在国家以驿道为骨架的陆路交通网中也占重要位置。秦汉至唐宋,安徽始终处于国家漕运干线运输的中心区域,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安徽本地城市的发展。

  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无徽不成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徽商在促进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活动范围几遍全国,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而且推动了市镇建设,丰富了城市多元文化生活。

  安徽地区丰富多样的资源物产和经济技术基础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物产丰盈是城市起源与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安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中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先秦时期经济开发已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水稻、小麦的种植和青铜的冶炼在华夏文明占有重要位置。汉代安徽的冶铁、铸铜、漆器制造、造船等手工业和交通、商业与城市总体水平与规模大大超过东南沿海地区。隋唐至北宋中期时期,江淮地区成为国家财赋重地。总体上看,先秦以来安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工山、金牛洞等一大批古采冶铜遗址被发现,证明了安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采冶地之一,对中国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进步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布局变化最活跃,也是最深刻的因素。夏代至战国时期,安徽的农业生产、水利兴修、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秦汉时期炼钢、造船等在全国占重要位置。隋唐宋元时期安徽在天文历算、光学、医学、农学以及圩田建造、纺织、矿冶、制瓷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在“文房四宝”制作和印刷术的发展、突火枪的发明和应用等方面也有独到建树。明清时期安徽的科技成果遍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植物学、医药学以及农田水利、机械制作、冶金、建筑、印刷、染织等领域。安徽地区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转型。

  安徽地区城市是中国城市多元化发展的缩影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变。不同的地貌类型组合为安徽城市的城址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孕育出平原、山地、丘陵及交通枢纽等不同类型城市。

  从城市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城市性质、结构、规模特点看,安徽城市既有显著的政治性特点,也有经济因素推动的明显轨迹。历史上既有相城、寿春、凤阳中都这样的国都型城市,也有颖州、合肥、宛陵等府州郡城市和一大批县级城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从城市规模看,出现过寿春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军事型城市有两宋时期的六安军、无为军、招信军、广德军等。秦汉时期的合肥和唐宋至明清时期的芜湖、安庆等是随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而出现的商业城市。墉桥和蚌埠则是伴随运河和铁路出现而诞生的城市类型。铜陵、马鞍山、淮南、淮北是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工矿型城市。晚清民国时期外力的入侵,使安徽出现了芜湖这样的通商口岸及租界城市类型。总体上看,中国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在安徽均有表现和反映。

  文化基因是形成城市个性特色的重要因素。安徽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使各地城市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文化生态、价值理念、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特点,这在全国各省区中是绝无仅有的。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郭万清             编辑: 钱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