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企业文化网
新闻热线:0551-63366138 19355918808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国企改革,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轴心

国企改革,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轴心

发布时间:2013-10-20 20:03:38    访问次数:17次
字号:T|T
 

编者按:深化国企体制改革,乃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国企从哪方面改、如何改,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等问题,在国内业界激发强烈反响。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有志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亿万民众无不关切,无不向往。热切期盼以习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率领我们沿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金光大道阔步前进,完成多年未曾解决的国企改革这个难题,为早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和“两个百年计划”而努力奋斗。
    
展望国企改革的几十年,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战略定位,拉开了我国国企改革的序幕,先后对商业流通企业实行“四放开,”工业企业“砸三铁”等改革。国企的行政职能由原来的“党委领导下转变为厂长/经理责任制,”实行“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 到抓大放小战略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全方位改革。实践证明,几十年的国企改革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取得了应有的业绩和成就。使我国众多严重亏损与救济型的国有企业逐步得到有效遏制。竞争性领域内的国企大量退出,垄断性国企的生存能力逐步增强,国家的政策性负担大有减轻。社会生产力得到释放,生产关系得到有效改善,科技兴猛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加强。这一难得的丰硕成果,我们应该珍惜,我们应该巩固,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然而,在国有企业进入深层次改革的关键时期,却出现了事实上的国进民退。某些忽略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而代表局部或部门利益的似是而非的言论,严重混淆了社会视听,扭曲了人们对原来国有企业的认识,阻碍了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对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让我国快速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的光荣与梦想!我们有必要在此进行澄清,有必要还原国企的真相。有力推进深化国企改革,全面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整体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国企得天独厚资源优势
    中央及各级政府出于对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上的考虑,煞费苦心,不遗余力地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和帮助。热切希望培植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民族品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其目的和愿望是无可厚非的。根据2011年《天则国企报告》披露,目前国企亨有的资源优势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点:
    1
、无偿的土地资源租金优势。在资源上各级政府给予无偿的支持,其包括土地租金,自然资源租金和其它资源租金,并将大量资源所有者的收入转移到了国有企业。国企在资源租金上,若国企按工业用地价格3%计算,仅2008年一年,国有企业就应交纳12065亿元地租。石油的资源税平均仅为每吨26元,加上按销售收入的1%计征的资源补偿费。我国对石油征收的资源租金不足价格的2%;远低于我国向合资企业征收的12.5%的比例。即使加征了特别收益金,也不能完全实现资源所有者的权益。2001年至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少交纳的石油资源租金约为2437亿元。加上天然气和煤炭等自然资源,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2001年至2009年间共少交纳资源租金约4977亿元。这些无偿的资源租金,强有力地支撑着国有企业,如决策科学,管理得当,它能迅速助推着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
、银行政策性低息贷款优势。国企可通过政策性获得低于市场水平的利息优惠,将贷款资源所有者的收益转移到了国有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平均实际利息率为1.6%,其它企业加权平均的实际利率(视为市场利率)则约为4.68%。若按照市场利率水平重新计算国有企业应支付利息,20012009年利息支付差额共计约27539亿元,占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名义净利润总额的68%。这一良好的低息贷款资源,减轻了企业巨大的资金运行成本,为企业资本市场的运作与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竟争打下扎实基础。
    3
、公共财政补贴资源优势。国企以通过存在巨额名义利润的情况下,获得政府高额补贴,将公共财政的资源转移到了国有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获得财政补贴约为1943亿元亿元。这种特殊资源使企业直接降低了运营成本,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4
、享受优惠的税负资源优势。从上市公司整体看,在税负负担上,仅计算所得税(2007年~2009年平均值),民企明显高于国企。在A股全部的17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具有国企性质的共有992家,占比近六成。而992家国企的平均所得税负仅为10%,同期民企的平均税负则高达24%,高出国企14个百分点。从整个工业增加值的角度分析,采用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名义工业增加值的数据,国有企业的总税负(名义税负减去补贴和已缴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租金)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工业增加值的24.1%,非国有企业为18%。考虑到国企集中在垄断行业,还有已缴资源租金外的其它特殊税种,非国有企业因平均规模较小而平均增值税率较低10.8%,所以可以基本上认为,两者的税负水平相当。但在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份额高于非国有企业的情况下,所得税的比重2.2%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5%是比较反常的。结果是,国企的净利润比重20%明显高于非国企15.8%。这一资源的享有,直接减少了企业的税负压力,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供有力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的研究从支持国有企业实际效率偏低中得出的结论:“虽然国有企业看起来比十年前好,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世纪末的改革红利和本世纪前几年的重化工业景气带来的,而与非国有企业相比,从国有企业总体而言差距很大,而且越来越大。”
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各级政府“望子成龙”地倾全力支持国企,但由于体制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缺失,仍帮助不了这些(竞争性领域内)不争气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二、目前国企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1
、目前国企的经济效益
    
目前,国企的经济效力与盈利能力,其主要是靠绝对垄断型企业来实现。我们可从2011年天则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国企的调查研究报告中看出:“2010年,中央企业共实现利润13415亿元,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67.5%2009年,在央企实现的利润中,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石化等10家企业占到70%以上;其中,中石油和中移动分别实现1285.6亿元和1484.7亿元,仅这两家企业就超过了全部央企利润的三分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数据显示:去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1%,民营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0%。国有企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为5.38%,资产利润率为1.5%,民营企业是3.14%;人均利润水平为5.27万元,民营企业是7.86万元。从劳动生产率看,国有企业的人均收入为97.88万元,民营企业是135.9万元。从资产运作效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周转率为0.28/年,民营企业是0.59/年。
    
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国企在各方面盈利能力上都远不如民营企业。但是,绝大部分国企虽然利润减少,而在这些人员庞大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们的待遇、福利与企业的开支中却大幅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收入与其它类型企业的比较。年薪水平远高于民营企业。2009年央企一把手的薪酬平均约为60万元。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白酒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根据王小鲁的估算,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达1.0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直接导致企业效益下降。
    2
、目前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所谓企业市场竞争力?我认为,在当今国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就是企业通过自身资本、人才、技术、产品、价格、质量与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使企业赢得市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发布的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及相关分析报告显示,上榜的316家国有企业的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5.67%1.75%,而民营企业分别是6.05%3.63%。显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均低于民营企业,上榜民营企业皆高于上榜国企。证如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志武说:“从逻辑上说明了国有企业竞争力只能来自于背后的特殊股东力量。从机制上看,国有企业不可能有竞争力。”其具体表现为行业垄断、金融资源垄断,使它们在法律面前、在行政部门面前的地位不可能跟民间个人或民营企业平等。
     
美驰集团(Moelis & Company)中国区总裁、曾任某大型国企CFO的周凡认为,国企增长和赚钱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通过牌照和行政手段获得的行业垄断地位,保证了他们的业务不受竞争者真正威胁。二是国企的投资人和股东在管理上的缺位。按道理说,国企是全民所有的,中国的老百姓都是他的股东,但是实际上老百姓对于国企的管理又没有任何实质性权利,国企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不分红。三是国企可以用非常低的资金成本获得银行贷款。这些“优势”可以使其迅速地实现快速扩张,达到资产规模。
    
毫无疑问,国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垄断获得的。如果国企背后没有特殊的股东和缺乏特殊性的政策支持,就目前国企的现有机制与企业内外部经营管理,同时与其它企业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它不可能有竞力的;从公平上来说,国有企业加剧了社会不公。如果从市场长远发展来看,一种低效率、缺乏竞争力,又显失公平的东西,势必将会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我国经济要健康快速发展、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1
、深化国企改革的总方针
    
十八大报告就国有企业改革明确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更是当今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据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陈清泰对中国石化(600028)、中国建材、国投集团、中国铝业(601600)和新兴际华这五家央企实地调研时发现认为:“通过这些年的励精图治,许多央企存在的效率、竞争力等传统疑难杂症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结合多年的国企改革经验,建立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国企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组织结构与制度创新的阶段。全面推行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才是目前国企改革与国民经济整体提高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2
、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企改革必须以“抓大放小”的战略定位实行整体推进。全面建立适应经济体制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采取如下措施:
    
1)、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包括国家核心尖端科技、新型能源、矿产、空陆与城市公共交通、地铁等)内实行“紧缩战略”。毫不动摇动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条件下,要求主管部门明确责任,规定时间。对所属的国有企业内部进行全面地、系统地进行改革与创新,指导与监督企业以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竞争为前提地进行组织结构、用人机制、经营管理与科技上的创新求变。彻底杜绝原来那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观念僵化,形式与机关作风严重而形成的“一人干活二人看,还有一个在捣蛋” 的“养尊处优”和“不思进取”的现象重演。使一大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真正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主力军,真正造就一大批国企以主导国家经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大品牌。
    
2)、对竞争性领域内的国企改革应大刀阔斧地实施“大开放战略”。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与重组,着力转换企业经营体制,尽快出台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严防国有资产权力交易下的腐败,坚决杜绝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侵吞国有资产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事件发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鼓励和引导民间与外来资本对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积极推进所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与共同发展,使民族工业与国有经济在整体上得到迅速发展与提高。
    
3)、对家族式民企兼并(去年,我在《中国民营企业的理性经营论》文中详细论述)的国企,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协调推进企业各项配套改革,实行企业现代股份制运作体系。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全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企业增资、减债、减轻负担。
    
4)、完善和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竞争性领域内的国企,全面实行民间与外来资本兼并重组、规范企业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依靠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扩大就业门路,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3
、建立现代工商企业市场运作体系
    
全面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何提高企业市场化运作,我在《研究与掌握市场,必将成为中国市场的赢家》一文中作了剖析),是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管理者今后的核心内容。目前,我们企业本身应从“机构臃肿、管理层复杂、垄断与高薪”的阴影中分化出来,将企业的核心要素有效整合,投入到全球市场竞争中去谋求企业长远发展。在企业内部大力实施组织结构与管理扁平化、科技创新国际化、人才利用市场化、资本市场科学化、企业盈利品牌化等市场运作机制。
    
1)、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扁平化。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面实施“精兵简政” 策略,在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上,必须根据市场竞争要求科学设计企业的组织体系,全面迅速地建立企业发展战略委员会,确保企业长远发展与战略决策科学化。彻底杜绝计划经济时的浓厚色彩而忽视市场经营管理体系结构机制,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要求的管理体系进行深化改革,杜绝因人设岗,对企业的闲置机构优化整合,简化管理程序,强化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科学决策力。以总经理责任制实行扁平化的经营管理形式,采取宏观管理与微观实施相配套,层级管理与垂直管理相结合,让企业每一项决策与管理工作,均得到细分量化并快速地落到实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2)、科技创新国际化。作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来说,企业自身应建设一支综合素质极高、技术创新能力极强的科研团队。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与国内外市场发展要求,投入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专门从事对原有产品、设备进行改良和创新。同时,还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开发一系列高、精、尖且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在产品开发时,首先,我们要防止主观意识的盲目性,前期必须对预计开发的产品慨念进行科学论证,每开发一个产品,均需在切实可行的前提下,进行小批量生产,对产品实行市场试销,通过市场试销测试其产品的功能、质量与产品在市场上的适应性、可行性,根据市场反映,进一步完善产品各项功能,使产品功能、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理想境界。其次,在产品市场测试准确无误后,通过全方位市场经营策划,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大批量生产,向国内外市场成功推出。使产品科技开发转变为企业的成果化,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人才利用市场化。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人才资源是国家与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我去年发表的《人才是强国之本,企业发展之源》着重强调企业的用人标准。这些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用人上开拓了视野,适当放宽了用人标准,企业的人才素质整体上相应得到提高。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国企中高层管理人员任用上,均属于内部任命制。证述许多专家、学者及国民普遍认为:“国企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多少人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如不是靠垄断及良好的资源优势支撑,国企将是没法与其它企业展开公平竞争。”这话听起些偏激,但细究起来却是现实所在。据多年的实地调查发现,有些国企对人才使用标准严重扭曲(中西部地区现象尤为突出),表面上天天讲人才利用的重要性,其内心则是“叶公好龙。”企业用人其主要表现为关系化、圈子化、平庸化、平衡化。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迫使企业错失市场发展机遇,导致国有资产无法升值而变向损害国家利益。对此,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对国企的用人机制上深化改革,下足功夫,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无条件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为企业进行选贤用能,使那些忠于党、热爱祖国,有志于振兴民族工业,且具有真才实学的职业经理人选入到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队伍中来,为企业与社会创造财富,确保国企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
    
4)、资本市场科学化。国有企业分为国有独资与国有控股两大类型。国有独资企业的资本结构单一,由企业的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构成。从公司治理上讲,单一的资本结构的国企,其主要运作与管理是靠行政命令与手段来实施各项决策与管理工作,在决策与管理上缺乏监督,很难产生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此,国有独资企业在公司层面上应引进具有价值的战略投资者,吸收相应资金及相关资源进入企业,实现现代化股份制企业改造,是当今独资国企改革的最佳手段。从成都、北京等地的金融单位引进战略投资者共同开发与管理公司内外部业务的诸多个案均充分证明,效果十分明显,就目前来说是比较科学的。同时,在引资的同时,将“引制、”“引智” 工作同步进行,使企业的资本运作形成市场科学化。彻底使国企改变成为真正的现代化股份制公司,引导企业朝着市场化方向阔步前进、健康发展。另外,也为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股权投资,开辟一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制度创新之路。
    
5)、企业盈利品牌化。企业品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盈利面前是平等的,但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环境处于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品牌的盈利能力与劣势品牌那是千差万别。强势品牌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是巨大的,是企业能否立足市场与长远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企业在市场盈得丰厚利润的根本所在。证如美国快消品类的“可口可乐,”IT行业的“苹果,”德国汽车工业的“宝马”等世界著名品牌,他们不但在国际同行业市场占据大部分的份额,而且为企业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何谓品牌?如何实品牌策略与运作等问题。我在去年发表的《中国企业经营必胜的十大策略》作了相应阐述。作为企业的品牌力来说,其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产品内外在品质文化与产品价格、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产品服务的认知度与知名度等。品牌是拓展与占领市场的一把利剑;品牌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核心要素;品牌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助催器;品牌是企业长期健康快速的根本保障。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竞争,企业的盈利能力处决于企业的品牌力。品牌强企是我们国有企业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必由路,品牌是今后国有企业盈利与企业兴衰的分水岭,也是目前国企改革与当今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轴心!对此,作为大中型国企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应把企业的品牌运作与管理列为企业管理工作的第一执政要务。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地培植与营造企业品牌。我真诚期待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以卧薪尝胆精神,用不太长的时间,真正打造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品牌,立足国内,走世界。(来源:中国企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