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企业文化网
新闻热线:0551-63366138 19355918808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秋风起,为什么要吃这里的梨?

      “皖南黄山有迎客松,皖北砀山有梨树王。”9月14日,第二届“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梨园有戏”暨第29届砀山采梨节在砀山开幕。砀山果业协会会长刘超纲谈到安徽地域文化,以安徽最南和安徽最北两树为代表,阐述皖南皖北不同地域环境下,孕育出的两种文化现象和产业方向。


   图片


图片


“梨树王”的文化魅力


      砀山县地处安徽最北部,隶属于宿州市,位于苏鲁皖豫四省交界之地。


      在砀山县良梨镇梨园,一株梨树树龄数百岁,当地人们称其为梨树王。


      临近中秋,梨树王绿叶依然碧绿葱茏,丰硕的酥梨挂满枝头,枝干乌鳞斑驳,枝杈虬劲。采梨游客有序地在梨树王旁拍照合影。


      早在2018年,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林学会开展的“中国最美古树”遴选活动,砀山“梨树王”和黄山迎客松等85株古树被确定为“中国最美古树”。


      “论名气,梨树王不如迎客松。”刘超纲说,但要是说两树的文化象征,则各有千秋。


      迎客松矗立峭壁千年、迎风斗雪,展现的是皖南人民坚韧不拔、向上求索的品格。


      梨树王树冠繁茂、枝杈遒劲,展现的则是皖北人民勤劳朴实、乐观奉献的精神。


      以物取意,以树喻人,皖南皖北两株树,展现的是两地不一样的人文品格和精神风貌。


图片


图片




砀山梨的产业实力


      黄山、黄河作为中华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皖南有黄山,皖北有黄河故道。


      1168年,黄河从河南滑县(李固渡)决口,开始流经砀山,直到1855年,黄河在兰考县铜瓦厢再次决口,由原来经安徽、江苏北部入黄海转道向北注入渤海,塑造了现在看到的黄河流域,留下了苏、皖等地数百公里干涸的河道。


      如今在砀山县境内,形成了一条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断续河流的黄沙淤积带,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砀山黄河故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砀山县开始治沙,砀山人民先后在黄河故道两岸建起了园艺场和果园场栽种梨树。自此,酥梨在砀山的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2010年,砀山县近百万亩连片生态果园,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果园产业区,砀山县被誉为“世界梨都”。


      据统计,砀山梨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亩,其中酥梨25万亩,百年以上老梨树留存6万余株。砀山酥梨品牌价值达190.64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110.35亿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砀山酥梨品质,延伸酥梨产业链,把“世界梨都”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砀山县出台了《酥梨三年振兴计划》,通过分级分拣、冷藏冷链、精深加工,提升酥梨附加值。


图片



砀山老百姓给力


      如果说,皖南秀丽的自然风光是靠着老天爷赏饭,那么皖北砀山梨产业发展则是得益于老祖宗喂饭、老百姓肯干。


      砀山是历史古邑,砀山酥梨亦有2500年的栽培史。明万历修编的《徐州府志》已有“砀山产梨”的记载。明清时期,砀山酥梨渐规模,明万历、清乾隆时安徽砀山梨被列为贡品。


      “70多年前,砀山县治沙,之所以选择栽种梨树,正是基于当地有种植梨树的历史背景。”刘超纲说,黄河故道留下的大量沙土地,土壤疏松,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日照充足,对酥梨生长提供了天时地利条件。


      “砀山是酥梨品质最好的产区之一,这里的酥梨果形优美、酥脆爽口、入口即化、含糖量高。”来自深圳的游客对砀山梨赞不绝口。


      今年50岁的李令民是良梨镇村民,他有300多株梨树。


      “从爷爷、太爷爷那辈起,家里都是一直种植管理梨树。” 李令民说,一年四季忙活不停,冬天要修剪树枝,春天要授粉,夏季要施肥,秋季要采收,每一季都需要人力精工细作,尤其是授粉,马虎不得。


      刘超纲坦言,果树种植效益虽然比大豆玉米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效益高,但是各个环节投入的人力较大,考验着农户是否勤快。


      “砀山梨产业之所以不断壮大,不单靠天时地利,还靠人和。”没有老祖宗留下的果树遗产和当前老百姓的辛勤付出,每年的秋季梨园,就很难硕果累累。


图片


      正如砀山县委书记唐明在今年采梨节开幕式上所说,15亿斤的酥梨年产量、300多年的“梨树王”,砀山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世界梨都”金字招牌,实至名归、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