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企业文化网
新闻热线:0551-63366138 19355918808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史作家赵汗青接受本网独家专访

       赵合肥(安徽省企业文化网总编,以下称赵合肥):文天祥有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的本名赵先杰,配字却用“汗青”二字,是否跟此诗有渊源?

微信图片_20241202102357.jpg

       赵汗青:有!“汗青”是史册的意思。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两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为此,成为我终生奋斗的目标。

        刚好我又姓赵,所以用汗青做为配字。

       赵合肥:浏览你的网上及报刊作品,其中发表的众多文章,看题材类型都以文史杂谈等为主,为何会偏爱这一题材?

       赵汗青:“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尊史》所言。要掌握世间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如果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过去,历史的记忆总是深深地镌刻在岁月的丰碑上,警示和滋养着后世的人们!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读一辈子都读不完,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他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赵合肥:凡涉文史,皆与诗书脱不了关系,你平时爱好阅读哪类文学典籍,比如?现在还有保留阅读的习惯吗?一年能完整看完几本书?

       赵汗青:从少年时,我就偏爱读文史类书藉,像《史记》《二十五史》《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诸子百家》《资治通鉴》《中国通史》《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国古代史纲》《中国文化史》《唐宋八大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兵书战策》《孙子兵法》《三国志》《曾国藩家书》《李鸿章全集》《诗经》《易经》《道德经》等上千册,还有“四大名著”等上千部小说,都是通读过几遍的。至今,还养成读书的习惯,每天早上5点至7点,每年约10部左右文史类书藉,再忙也要读书的。

      赵合肥:作为资深媒体人,你从事媒体行业走南闯北的经历是否对写作有所帮助?

       赵汗青:是的。曾经从事新闻工作,并成为作家的人有相当数量的。著名的有外国笛福、杰克·伦敦、海明威、爱伦堡、波列伏依等,中国人有张恨水、萧乾、周立波、孙犁、魏巍、金庸、莫言等。许多记者同时又是作家。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作家的最重要资质之一就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具体地了解和体验。记者必须经常进行的采访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种要求。记者职业对热爱文史类创作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人经历的越多,就越能发现人生的真谛,这对写作的题材选取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角,人生美好的追求是创作的动力,源源不尽。

       赵合肥:你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特色的?

       赵汗青:我的写作风格和特色,我认为主要是注重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我试图通过文字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同时,我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力求让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让读者能够对他们有更深入的认识。

      赵合肥:你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您是如何保持创作的灵感和动力的?

       赵汗青:我认为保持创作的灵感和动力,首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创作出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此外,我也经常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从中发掘写作的素材和主题。

       赵合肥:安徽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淮河文化的源头和楚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你的文章中有很多关于安徽特别是宿州历史的探索探讨,这些地方文化对你的写作有何影响?

       赵汗青: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宿州是淮河文化源头,是安徽省的北大门,黄淮南端。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中,称宿州为“此去淮南第一州”。

       历史上,这里有8000年前的原始人类部落群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有4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萧县金寨遗址;有2000多年前的中国农民第一次大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涉故台遗址。这里的灵璧,是楚汉争霸时垓下之战发生地;符离是1000多年前“隆金和议”时宋金分界线,还有娄庄镇,是600年前明燕王朱棣,在成为永乐大帝前,与侄子建文帝的官军,最后一场战役“三打娄子镇、大战齐眉山、血染虹桥”的发生地。

       地域文化是作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是根脉。有什么样的文化,便会生长出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高尚纯正的文化,会带来大善大美的文学艺术,而低下媚俗的文化,会给人类社会和时代带来污染。

  中国的地域文化产生的文学,多属于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即便是有神性文化的出现,也多是为表现一种生活。比如:莫言和他的高密;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肖红和她的呼兰河;沈从文和他的湘西;废名的黄梅;汪曾祺的江南高邮等,他们都和自己的那片土地相互得到了永存。

       宿州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前后生活过22年的地方;白居易在宿州曾写下过400多首诗歌,其中有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朱陈村》《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筒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重到毓村宅有感》《西原晚望》《汴河路有感》《自余杭归宿淮口作》《隋堤柳》等,特别是他与符离少女陈湘灵相恋并为她写下了《邻女》《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等40多首爱情诗歌,留下了千古佳话。

      宿州还是民国时期,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938年获诺奖《大地》一书的故事原型地。白居易、苏轼、赛珍珠这几位作家对我从事文学创作,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著名作家艾青有诗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赵合肥:据了解,至今你已经创作并出版了10几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大家普遍认为长篇比短篇更难写,对故事逻辑、连贯、结构等要求也更高,你是否也这样认为?在写作中有缺乏灵感难以下笔的时候吗?遇到类似的创作难题,你是如何处理的?你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赵汗青:每次创作长篇小说,我都会花费大量地时间,在构思和创作上,每部小说几乎没有重复的语言,这与读的书多有一定的关系。每当创作才思枯竭时,我就会走出去,到各地寻找历史的踪迹,或者钻进古书籍当中,从而,吸取历史的烟尘,结合到自己的作品里。

       明朝诗人许梦熊名作《过南陵太白酒坊》中,有一句诗:“莫向斜阳嗟往事,人生不朽是文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尽管未能有太大的突破。但是,人生不朽是文章,却是我始终如一的愿景。

       我最满意的作品是20万字长篇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项羽一生走过的路线,我也走完了。这部小说是我用了六年时间打磨出来的得意之作。

       赵合肥:最后,请问你对于未来的创作有什么规划和展望?

       赵汗青:宋代陆游说:“文能换骨余无法,学到穷源自不疑。”要使文章能够推陈出新,我没有什么办法,只有努力探索,取法前人, 自然就会自出机杼, 疑惑全无。

       对于未来的创作,我希望能够继续探索不同的领域和主题,不断挑战自己的创作极限。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交流和互动,听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质量。最终,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和温暖,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赵合肥:祝你创作丰收,更上一层楼。

       赵汗青:谢谢您的采访。

责任编辑: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