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企业文化网
新闻热线:0551-63366138 19355918808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文化精神之一—“无”

在中国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无”始终是一个独特而深邃的存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对“无”的探索从未停止。老子在《道德经》中言:“无,乃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无”,便是那神秘的“炁”,即“道炁长存”之炁。上古时期,“炁”与“无”原为一字,“无”即表示“炁”。这炁无形无色,难以捉摸,却如精、气、神中的气一般,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微信图片_20241104152431.jpg

人体之精,源于天地日月星、百谷草木、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等。人食百谷化为精,在环境优美、植被茂盛的风水宝地,能量转化亦有所不同,由此而生的能量,便是那看不见的“炁”。由“炁”焕发出“神”,悄然传达。古人有识人观“炁”之说,有人精神饱满,气质不凡,皆因这神秘之“炁”。

微信图片_20241104151014.jpg

在中国文化里,古人研究人体,并非如西方的解剖思想,关注其构成与运作规律。而是着眼于“炁”,审视经络、阴阳、五行,这些皆为无形之物。古人何以能看见?乃是以看不见的认知进行内观,久而久之,便能洞察他人所不能见。在书画领域更是如此,技法纵然丰富,若无那看不见的内涵、气质,即作品之“炁”与所传之“神”,便难成佳作。自古流传下来的书画杰作中,皆蕴含强大之“炁”,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强烈影响着外在。作者唯有深入无形,透过现象传递无形内涵,方为高手,具备洞见“无”的本领。

微信图片_20241104152220.jpg

中国文化常将书画作为传达精神的载体。在欣赏历史杰作时,我们能感受到“有”乃笔墨形式,“无”为气韵内涵。“无”是作品的生命、灵魂,是作者精神世界的传达。然而,这“无”却不易发现,似有一层隔阂,需一定的认知基础方能领悟。若要深入共鸣,则需相似的觉悟。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在欣赏优秀作品时,或看不懂,或懂得不多,甚至产生误解。往往只能看懂外在的笔墨技巧与形式感受,却难以触及那无形的内在。

微信图片_20241104152212.jpg

当“中国绘事”被冠以“美术”一词,当下对它的认知便侧重“笔墨形式”的视觉呈现。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笔墨形式的外在,正如看人,先以身高、长相、性别、名字等区分。但若深入了解,便会关注性格、品德、思想、内涵等无形之处。然而,决定一个人或一件作品高度的,往往并非外在,而是那看不见的内在——“无”。

甲辰秋月,于汴河之畔观大壮先生书法,有感而记。(赵合肥)

责任编辑:营影